nm400耐磨板淬火方法是高硬度組織的一種熱處理工藝
規范的定義是將nm400耐磨板鋼件加熱到Ac3(亞)或Ac1(過)以上30-50℃,經過保溫,然后在冷卻介質中迅速冷卻,以獲得高硬度組織的一種熱處理工藝。
常用淬火法:
1)單介質淬火:工件在一種介質中冷卻,如水淬、油淬。
優點是操作簡單,易于實現機械化,應用廣泛。
缺點是水冷,易變形,開裂. 油冷:易硬度不足,或不均
2)雙介質淬火:工件先在較強冷卻能力介質中冷卻到 300℃左右,再在一種冷卻能力較弱的介質中冷卻,先水淬后油淬,可有效減少馬氏體轉變的內應力,減小工件變形開裂的傾向,可用于形狀復雜、截面不均勻的工件淬火。
優點是防低溫時M相變開裂。
缺點是難以掌握雙液轉換的時刻,轉換過早容易淬不硬,轉換過遲又容易淬裂。
3) 分級淬火:工工件在低溫鹽浴或堿浴爐中淬火,鹽浴或堿浴的溫度在 Ms點附近,工件在這一溫度停留 2min~5min,然后取出空冷,這種冷卻方式叫分級淬火。
(1) nm400耐磨鋼板縱向裂紋(又稱軸向裂紋)
縱向裂紋是生產中最常見的一種淬火裂紋。這類裂紋特征是沿軸向分布,由工件表面裂向心部,深度不等,一般深而長,在鋼件上常有一條或數條。
縱向裂紋常發生在完全淬透的工件上。鋼件在完全淬透時,工件的中心和表面都得到馬氏體組織,內外硬度相近。但工件由于淬火時表面冷得快,先發生奧氏體向馬氏體的轉變,等表層馬氏體已完成時,中心才開始進行奧氏體向馬氏體的轉變。由于馬氏體比容大,最終形成的組織應力在表面形成拉應力,心部形成壓應力。而由于冷卻的不同時性,熱應力則在表面形成壓應力,在心部形成拉應力。
一般來說,相對截面尺寸不太大,工件全部淬透時,與組織應力相比,熱應力較小,二者疊加之后,表面仍然為拉應力,心部為壓應力。當表面的切向拉應力比軸向拉應力大,而且超過鋼的破斷抗力時,便可能形成由表面向內部的縱向裂紋。
(2) nm400耐磨鋼板橫向裂紋(弧形裂紋)
橫向裂紋的斷口分析表明,斷口與工件軸線垂直,斷裂的產生不是源于表面,而是在內部。裂紋在內部產生,以放射狀向周圍擴展。
nm400耐磨鋼板橫向裂紋多在以下情況發生。
?、佥^大的工件未淬透時,在工件的淬硬區與非淬硬區之間過渡處有一個最大軸向拉應力,從而引起橫向裂紋。橫向裂紋垂直于軸,而且從內部產生。
常用淬火法:
1)單介質淬火:工件在一種介質中冷卻,如水淬、油淬。
優點是操作簡單,易于實現機械化,應用廣泛。
缺點是水冷,易變形,開裂. 油冷:易硬度不足,或不均
2)雙介質淬火:工件先在較強冷卻能力介質中冷卻到 300℃左右,再在一種冷卻能力較弱的介質中冷卻,先水淬后油淬,可有效減少馬氏體轉變的內應力,減小工件變形開裂的傾向,可用于形狀復雜、截面不均勻的工件淬火。
優點是防低溫時M相變開裂。
缺點是難以掌握雙液轉換的時刻,轉換過早容易淬不硬,轉換過遲又容易淬裂。
3) 分級淬火:工工件在低溫鹽浴或堿浴爐中淬火,鹽浴或堿浴的溫度在 Ms點附近,工件在這一溫度停留 2min~5min,然后取出空冷,這種冷卻方式叫分級淬火。
(1) nm400耐磨鋼板縱向裂紋(又稱軸向裂紋)
縱向裂紋是生產中最常見的一種淬火裂紋。這類裂紋特征是沿軸向分布,由工件表面裂向心部,深度不等,一般深而長,在鋼件上常有一條或數條。
縱向裂紋常發生在完全淬透的工件上。鋼件在完全淬透時,工件的中心和表面都得到馬氏體組織,內外硬度相近。但工件由于淬火時表面冷得快,先發生奧氏體向馬氏體的轉變,等表層馬氏體已完成時,中心才開始進行奧氏體向馬氏體的轉變。由于馬氏體比容大,最終形成的組織應力在表面形成拉應力,心部形成壓應力。而由于冷卻的不同時性,熱應力則在表面形成壓應力,在心部形成拉應力。
一般來說,相對截面尺寸不太大,工件全部淬透時,與組織應力相比,熱應力較小,二者疊加之后,表面仍然為拉應力,心部為壓應力。當表面的切向拉應力比軸向拉應力大,而且超過鋼的破斷抗力時,便可能形成由表面向內部的縱向裂紋。
(2) nm400耐磨鋼板橫向裂紋(弧形裂紋)
橫向裂紋的斷口分析表明,斷口與工件軸線垂直,斷裂的產生不是源于表面,而是在內部。裂紋在內部產生,以放射狀向周圍擴展。
nm400耐磨鋼板橫向裂紋多在以下情況發生。
?、佥^大的工件未淬透時,在工件的淬硬區與非淬硬區之間過渡處有一個最大軸向拉應力,從而引起橫向裂紋。橫向裂紋垂直于軸,而且從內部產生。
上一篇:耐磨板的剛度、強度和硬度如何區分
下一篇:nm400耐磨板軟氮化處理流程